基督徒如何使用他們才華,更新流行文化?

范恩惠 (資深音樂傳道)

蒙召去改變流行文化,絕對是今天基督徒所面對最困難的挑戰之一。

現代的傳播科技,流行文化無所不在。透過廣告、錄音帶、CD、廿四小時在無數的電視頻道上、收音機、電影、雜誌、電腦遊戲、電玩遊樂場、網路、捷運公車的電視、計程車的音響入侵到每個人的生活中,沒有人可以逃脫它的魔掌。充斥的流行文化【塑造我們的品味、語言和價值觀】。將自己暴露在不道德的內容中,是一件危險的事。卻只有極少數的人了解流行文化的形式同樣影響了我們。--不僅是它說了什麼【What】,同時也包括了它怎麼說【How】。這就是教育家麥克魯漢的名言【媒介即信息】。

什麼是【媒介即信息】? 了解這句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流行文化與高等文化做比較:

高等文化:例如交響樂、十四行詩都有複雜的結構。它挑戰我們,必需花力氣才能了解,必需先學習才懂得怎麼欣賞。因此課堂上我們要唸莎士比亞的作品,要聽莫札特的作品的原因。

流行文化:有誰需要上課了解瑪丹娜?有誰研讀連續劇入門?或是愛情小說?

.流行文化不需要任何智力訓練或努力,他們竭力避免觀眾花力氣。
.流行文化刻意簡單、具娛樂效果、容易了解、提供立時的滿足。
.它用易記的台詞、強行闖入的音樂、煽動的視覺效果抓住我們的注意力,全部的設計都是為了跳過心智,直接訴諸我們的感覺和情緒。
.流行文化鼓勵一種對生活不加反省的情緒性反應,不是有紀律的思考和分析。
.暢銷書和電視節目經常以某種公式寫成,其中是可預測的情節、刻板人物,我們全知道將發生什麼事,隨著劇情前進,不用想太多,這是心靈的棉花糖。
.如果飲食均衡,吃一點棉花糖沒問題;若是一直吃垃圾食物,不但會失去對健康食物的胃口,健康上就危險了。吃心理上的棉花糖,更加危險。
.不但容易上癮,也摧毀我們對豐富文化的品味。 流行音樂破壞了我們的能力,讓我們無法處理更具【挑戰性的精神任務】。
.將焦點放在【立即的經驗】上,它腐蝕了需要【持久專注力】的技巧。藉由提供輕鬆消費和情緒滿足,它使我們不再分析所看、所聽的一切。
.尼爾.波斯曼(Nei Postman)在《娛樂致死》說:我們必須了解,不同的媒體形式,會促進不同的心智發展。例如讀一本書,其敘述方式是一行一行的伸展出去,這訓練我們一致的、線性的、理性的思考過程。
.電視媒體卻是將複雜的事件簡化為快速移動的影像,塑造了我們短暫的注意力、支離破碎的思緒,以及情緒性的反應。
.流行文化像麻醉劑:長期下來,會實際傷害到大腦的思考能力。

流行文化對靈性的衝擊:

專注於靈性領域,所需要的技巧和靈敏度,與流行文化的輕易分心完全不同。研讀神的話語,需要精神的專注和訓練。禱告和默想需要記憶力,並把日常生活的噪音關在心門之外。因為流行文化(甚至是基督教的流行版本)可能都會侵蝕健壯靈性生活所需的技巧和訓練。

十誡的第二條: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,也不可做什麼形象。波斯曼說【在倫理的規範中,為何包含這一條命令?】【除非它的作者假設,在人類溝通的形式和文化的實質之間,具有某種關連】換句話說,文化的溝通形式是塑造人們思考方式的主要影響力--包括了他們思考神的方式。

它會帶來簡化的靈性生活,林前十章23節說的【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】我們可以享受文化的【垃圾食物】,只要我們訓練自己懂得如何選擇、不落入逃避主義、不分心,並設下限制,免得被流行文化的感性塑造了我們的品格。

檢視流行文化背後的世界觀,首先要找出流行文化的定義。
˙流行文化是大量製造和標準化的產品,是根據市場調查打造出來的,而不是出於人們經驗的即興表達。
˙流行文化沒有任何民俗、民族的根源。

邁爾斯用烹調來比擬文化:
民俗文化好像俄國的羅宋湯、德國香腸、挪威的雪魚膠。
流行文化則像速食:加了很多鹽巴、糖、人工色素和調味料,看起來很吸引人、口味很重,但沒有真正的營養。

流行文化的形式是從哪裡來的?
當科學被膏抹成為唯一通往真理的途徑時,藝術被降級為主觀的幻想。藝術家的防衛態度就創造出一種哲學,把藝術最終便成了顛覆的工具,對傳統社會嗤之以鼻的方法。這種新哲學取得了優勢,因著向主流價值觀持續的攻擊,他們逐漸發展出對褻瀆和乖張的狂熱喜好,進而催生了歌頌死亡和暴力的歌曲。

這種世界觀改變的結果,藝術開始擁護每樣反對文明和科學的東西:

1.置情感於理性之上
2.直覺於邏輯推論之上
3.感覺在思考之上
4.原始主義在文明之上

.許多英國樂團刻意創作表達這種哲學的音樂,將藝術家形容為浪漫英雄,打碎了既有的文化,以創造一個新文化。如搖滾樂的全部能量:連續敲打的拍子、尖叫聲、奇異造型-都刻意要迴避人的心智,直接訴諸感覺和情感。 人類將擁有:1.道德自由2.情緒解放3.動物般的精力4.強烈的情感

.這就是基督徒為何必須學習分析流行樂的內容、分析藝術形式的本身、了解其表達的模式為何。

.基督教流行文化的危險在於可能模仿了主流(流行)文化的風格,卻只改變內容而已。音樂市場充斥著基督教的搖滾樂和饒舌歌、基督教的藍調和爵士樂、基督教的重金屬音樂.我們必須自問,我們創造了真正的基督教文化嗎?或者我們只是創造了一個以基督教做幌子的平行文化?我們不過只是將基督教的內容強加在既存的形式上嗎?(流行文化)如:群的影片,被時代雜誌影評批判:【煽動的影像充斥螢幕!在一個精力旺盛、重音不斷的搖滾節拍中,女人的聲音急促的、誘惑的訴說著一個佔有和拯救的故事。】實際上,它超寫實的風格,已經淹沒了影片中所有的聖經教導。【媒體凌駕在信息之上】影評的批評。當我們創造基督教流行文化時,必須小心,不要只是簡單的將基督教內容插入目前市場上任何風格而已。我們應該培養專屬基督教的東西。學習分辨各種不同藝術形式所表達的世界觀,加以評論。並創造出更有特色,不受世俗羈絆的基督教文化。

如何扭轉流行文化?
就是把藝術與真理聯結在一起。
˙救贖流行文化的第一步:創造以聖經觀點為基礎的藝術。
˙其次開始訓練我們的個人習慣,對流行文化最糟糕的部份說不。

流行文化深深的地滲透進我們的家庭、學校、教會,我們必須開始控制它。

.克服平庸最好的方法,是創造一些更好的東西。
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8節:凡是真實的、可敬的、公義的、清潔的、可愛的、有美名的,若有什麼德性、若有什麼稱讚,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。他說的原則沒有僅限於屬靈事物,而是任何美好的事物。
.保羅在告訴我們應該培養愛好高級事物的品味: 那些挑戰我們心靈、深化我們品格,並可以培養我們追求卓越的事物--其中包括了我們聽的音樂、閱讀的書報雜誌、看的電影,以及我們使用的敬拜形式。例如:史蒂芬.史匹柏的【拯救雷恩大兵、辛德勒的名單】,早期的【火戰車、簡愛】等。

最後要成為流行文化的救贖力量,必須鼓勵基督徒超越批評的層次,開始進入創造的層次。

魯益師說:我們不是需要更多基督教的小書,而是更多基督徒以他們的基督教才華,寫關於其他主題的書。
如果市場上最好的流行音樂是基督徒音樂家創作的。將會發生什麼事?
如果書店裡最暢銷的書是基督徒作家寫的,又會如何?
如果最好的電視節目婉約地傳遞了基督教的世界觀呢?非信徒很快的看見基督教不是與生活分割,叫做【宗教】的東西,而是一種活生生的世界觀,使他們所關心的一切事物都變得更為美好。

◎內容節錄校園出版社"世界觀的故事第四十四章魔鬼擁有好音樂"承蒙允諾轉載"


在新的一年聯絡幾位音契的老團員,雖然現在身居海外,卻持續關心音契事工;他們對音契的期盼與祝福,顯示在字句中深切的期許,促使我們要更努力,才能將音契最初的異象使命傳承下去。(鍾惠蘋)

深深的感恩及懷念 陳麗嬋/美國、紐澤西州
不久前惠蘋寄來CD,是希文的作品專輯「青春之歌」。聽著自己與您們幾年前一同事奉所留下的紀錄「瞻望的年代」,心中不禁生出深深的感恩及懷念。
我為您們慶幸,因您們領受了天父所賜的音樂天份。我為您們感恩,因您們有祂—至高神,為您們奏樂歌唱的對象。我為您們祈禱,願祂以慈繩愛鎖引領您們,讓您們所行與所蒙的恩及所受的呼召相稱。
願在這新的一年,天父繼續祝福,使用您們,透過您們的音樂傳遞祂的愛、救贖計劃及永恆的亮光。

來自紐約的問候 鍾啟仁/美國、紐約
不知道有多少音契人還記得這個名字!?轉眼間已看過紐約曼哈頓洛克菲勒中心前的第十棵聖誕樹了!真不敢相信我也是快走在這繁忙的第五大道上,身穿黑色大衣,趕在聖誕節前選購禮物的紐約客之一。自從1997年隨音契到北美巡迴演出後,就好像斷了線的風箏,獨自飄流在這塊陌生的「新世界」。在這一段時間裡,我就好比是金哥那首動人的歌「成長」一樣;在挫折中漸漸成長。人的一生如果都是風平浪靜,那能激出美麗動人的浪花呢!?感謝 神的恩典及保守,讓我不但完成了學業也找到工作。去年(06)暑假在曼哈頓和金哥異鄉重逢,內心格外的興奮與激動,讓我放下原有的行程去和他見面。音契在這十年裡也成長茁壯了!不但音樂會的場次多了許多,更有聖樂學苑的進修課程,及巴赫廳的音樂會系列。更難得的是許多學成歸國的契友繼續不斷的投入音契的事奉。我真希望能有機會再回到音契這個大家庭和大夥一起服事,並分享這些年來在紐約的經歷!
在2007年的開始,盼望大家都有新的願景,也願 神繼續帶領音契前面的道路。

音樂是祂奇妙創造 張式明/美國、俄亥俄州
「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,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。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,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。」詩篇127:1-2節 這是聖經中我喜愛的經節之一,它提醒我「神能夠」。
我們被稱為音樂家的人,習慣把所受的訓練,手上握有的樂器和演奏出的美好樂音視為理所當然。其實我們的手指能熟稔地運行,我們的思維有能力藉由雙眼把音樂精確地詮釋,它並不是與生俱來,都是神給與的恩賜。我們要常思想神賜給我們特別的恩惠能享受音樂之美。音樂是祂奇妙創造,透過它我們感恩,並將榮耀歸主名,沒有祂,我們亦無可誇的。 我期望音契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神的祝福。藉由音樂你們可以感動更多人的靈魂,並因此使人認識神。

繼續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江佳穎/美國、印弟安那州
新年快樂!在剛過去的十二月裡常常想到大家,因為十二月總是音契這個大家庭聚在一起讚美、一起同工、一起分享的時刻。在聖誕季節裡,想到有這樣一個你能確定總是有一群弟兄姐妹一起擺上的地方,就會很安心的知道耶穌的降生不再是孤單的,我們要一年一年一起傳這著福音的信息。我現在在美國的學生生活很單純、充實,很感謝主帶領我能來這裡繼續學習,也讓我先生和我能暫時離開繁忙的都會生活,有能夠一起成長和享受生活的時空。

最近聽一篇講基督徒得勝的生活的講道,牧師用一段經文提醒我們要在各樣事上效法基督;耶穌對他們說: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: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,惟有看見父所做的,子才能做;父所做的事,子也照樣做。」(約五:19)其中的「不能做」、「才能做」、「照樣做」,不只是在生活上要警醒於聖靈的引導,在服事上更是要學習這樣尊主為大的態度。願新的一年我們都能愛主更深,相互扶持,繼續為主作美好的見證。

福音要遠播 張馨心/香港
來到香港可以更深的體會到兩岸三地的競爭,香港鄰近內地每日都感受到無形的壓力,害怕一有鬆懈就會被取而代之。香港是一個重商社會沒有文化,而大陸是專權社會沒有信仰自由。台灣兩樣都有,只可惜被政治搞差了。

音契絕對是華人世界一個獨特的信仰文化組織,不要只侷限在台灣,要走出去,福音要遠播。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,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我們,希望音契未來是全華人的音契,不只是台灣台北的音契。

我現在香港聖經教會聚會,聖經教會是香港唯一全普通話的教會;是由幾名科大、港大、中文大學的教授開始的;現在大部分的教友是內地來的大陸優秀生。教會大都較重視基要真理的扎根,但是音樂事奉就很缺人,我現在被分配每星期教他們一些基礎樂理,願主祝福音契的事工讓我們一起用音樂來事奉。

學音樂的基督徒該如何為主發光作鹽 呂美惠/紐西蘭
1991年難捨地告別造就並伴我成長的台灣、親友與音契,到紐西蘭後一直想逃脫學音樂所受的壓力,然而天父格外憐憫,常讓我回想當年在音契受的教導:學音樂絕非偶然;要技巧與靈命不斷成長的獻給主;不讓音樂成為偶像。

去年底奧克藺市政廳非宗教性的盛會中,樂團與千人合唱會眾齊唱聖誕歌曲,音樂水準雖高卻不如音契演出中有 神同在的震撼力,而環顧今日許多教會失去本位的聖樂事奉光景,不禁自問:學音樂的基督徒該如何為主發光作鹽?



非常感謝弟兄姐妹的關心與支持,我們終在12月中旬募集了100萬目標且有餘,是你們以愛的行動讓這次募款得以圓滿達成目標。

在期間有人憑著能力,認捐了四、五個單位;也有人雖不太有把握,仍憑著信心,按自己的規劃以分期方式認捐;如哥林多後書八:3「他們是按著力量,而且也過了力量,自己甘心樂意的捐贈」。使繁重的服事因此增添許多的溫暖。

因你們的愛激勵我們,我們將更戰兢手中的事工,在今年音樂會有:古典聖樂崇拜、心靈樂篇、聖誕音樂會等,音樂會性質兼顧福音、文化、古典、現代,期望能吸引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創造之主。聖樂學苑除了延續聖樂課程,今年推出每月一次音契主日學﹣教導正確的聖樂服事觀等;並有小型室內樂團以音樂、見證等方式接受各教會邀約,能更積極走入教會並和教會配搭,使福音藉各種方式傳出去。另外我們也著手一些聖詩改編的出版,讓更多人和教會使用,在好的音樂中,重新發現並感受聖樂之美。

今年音契捐贈仍將持續95年的"萬元情 繫音契"募款活動,96年萬元情再次邀請您的參與,也為音契所有事工更有果效代禱。(信用卡捐款可上網下載或來電索取傳真)


1. 合唱團於12月31日招考合唱團員,報名者多達70多位,有40多位錄取,將為合唱團注入一股新的力量。

2. 2007年8月-2008年1月的「巴赫新聲」將於2月1日至3月15日開始收件,有興趣的人別忘了在截止日期前,提出申請。可上音契網站查詢。
3. 聖樂學苑自今年將於每月最後一個週日下午二時,於巴赫廳舉辦「音契主日學」;主題:音樂與獻身。內容包括音樂與敬拜、音樂與信仰、音樂與靈命、音樂與佈道、音樂與事奉。歡迎大家熱烈參與。 音契網站http://www.yinqi.org

每次聚會將帶領您體會優美、雋永、具信仰深度的詩歌。基督教音樂極其浩瀚豐富,是歷世歷代信徒留下的心靈寶藏。若您尚未進入基督教音樂的殿堂,未曾瞥見永恆耀眼的光芒,身為基督徒,您絕對不能錯過挖寶的機會!


2/9(五)晚上7:30|李政諭鋼琴獨奏會

莫札特《F大調奏鳴曲,作品332》
荀白克《兩首鋼琴小品》
貝多芬《降A大調奏鳴曲,作品110》
舒伯特《降B大調奏鳴曲,作品960》
 

本場音樂會曲目橫跨古典,浪漫樂派至二十世紀中最具代表性的德奧作曲家之作品:包括莫札特、貝多芬、舒伯特及旬白克。除了相同的國籍背景,這些音樂家們彼此之間又有著表現於風格與創作手法的縱向關聯性,例如舒伯特曾自述莫札特為自己在創作上的典範,而旬白克的曲風也沿用了貝多芬晚期開拓的作曲技巧,作品中處處可見貝多芬的影響力,藉由本場節目的安排可一窺這些偉大作曲家們的傳承。

3/17(六)晚上7:30|

以斯帖弦樂四重奏之~藝想世界

第一小提琴/朱亞蓁  第二小提琴/陳臻嫻  中提琴/古正芳 大提琴/方菁

莫札特《作品575》
貝多芬《作品133 大賦格》
德布西《作品10 第一號》

想像,在寬廣的草原,微風徐徐吹來,眼前一棟巨大且堅實穩固的博物館,裡面展覽「貝多芬的命運吶喊」,你參觀著,展覽場中某個吶喊聲正撼動了內心深處某個回憶,於是你的心翻騰攪動起來…直到有人喚你的名字…驚醒過來,才發現…原來是一場叫德布西的夢。

「以斯帖弦樂四重奏」成軍半年多,繼去年八月德弗札克「美國」初試啼聲,深獲好評,這次為樂迷朋友帶來扎實的德奧經典與浪漫法國情懷。莫札特後期的弦樂四重奏作品575、貝多芬為弦樂四重奏的「大復格曲」,以及德布西的g小調弦樂四重奏。在真實與夢境的明淨與晦暗中,期待您共賞。

3/24(六)晚上7:30|鋼琴、鋼情~

2007年廖培鈞鋼琴獨奏會

莫札特《C小調幻想曲 K.475》
莫札特《C小調鋼琴奏鳴曲 K.457》
梅湘 《坎特尤加亞》
舒曼 《狂歡節》

旅歐鋼琴家廖培鈞,演奏足跡遍及奧地利、德國、西班牙、瑞士、英國、義大利、台灣各地,被大師Badura-Skoda喻為【一位傑出成熟的鋼琴家】。曾榮獲台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、義大利第七屆馬諾保羅•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、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等。此音樂會將帶來跨越古典、浪漫與現代音樂的饗宴,包含莫札特、舒曼和梅湘之作品。




甄選節目:2007年8月-2008年1月

甄選收件日期:2007/2/1 - 3/15
結果公佈日期:2007/3/30 公佈於音契網站www.yinqi.org 或以email通知

甄選資格:
凡具有專業演奏經驗及能力之演奏者或團體(限20-35歲本國籍,西樂),皆可上網下載甄選
表格

甄選辦法:
請備妥個人簡歷、有聲資料(限兩年內之CD、VCD或DVD,並請詳述演出時間、地點、演出者
及演出中英文曲目)、預定演出中英文曲目、預定演出時間,寄至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
會(10452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53號B1-A室),經審核通過即可安排於 台北巴赫廳 演出。

注意事項:
★甄選之節目為推動社區藝文發展,不對外售票。
★為讓其他新秀有機會甄選演出,入選以兩次為限。
★巴赫新聲甄選礙於場地限制,不接受合唱團、雙鋼琴或6人以上之室內樂團申請。

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協辦單位:台北神召會
洽詢電話:02-2585-0866 李建芬


 


捐贈戶名: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郵局劃撥帳號:19577978
銀行帳號:140-150-199345
(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)
出版者/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   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
發行人/潘 冀   總 編/音契行政中心
美編/音契行政中心 電子報/音契行政中心

...............【
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】...............